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发布会。
经省政府领导同意,今天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省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省政府2022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和2023年度民生实事项目编制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是:省发展改革委李荣锦副主任,省财政厅孙风副厅长,省教育厅顾月华副厅长,省民政厅戚锡生一级巡视员,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张宏伟副厅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范信芳副厅长,省卫生健康委祁爱平二级巡视员。我是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魏赟。
首先,请省发展改革委李荣锦副主任发布新闻。
李荣锦(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和大家见面。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每年编制实施一批民生实事,是省委、省政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部署。年度民生实事的编制实施,承载了江苏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现已成为每年省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社会关注。
近年来,我省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更可持续,从每年“十件民生实事”,到“十项民生实事”,近两年细化拓展为“12类50件”“13类55件”民生实事,覆盖领域越来越广,普惠性越来越强,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根据安排,下面我对省政府2022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和2023年度民生实事项目编制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2022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
过去的一年,面对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叠加影响,省级部门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落细落实各项暖心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谋幸福,把一个个民生难点变成民生亮点,让广大群众看到更大变化、得到更多实惠。经过共同努力,2022年省政府12类50件民生实事项目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具体工作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服务群众更加精准。更加注重全局性、引导性、基础性、兜底性,切实把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落到实处。一是体现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要求。该年度12类50件民生实事,基本涵盖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创业、“一老一幼”、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方面,在克服新冠疫情等诸多困难情况下,民生实事的年度投资总额超过1900亿元,规模持续增长,体现了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民生诉求相一致的匹配性。二是更好贴近民情民意。坚持“开门办民生”,通过网站媒体、“12345”热线等渠道公开征集意见建议,认真研究群众呼声较高的意见并调整完善相关项目。针对省人大常委会提出的“省级层面民生实事既要聚焦基层难以完成、需要省里给予支持的事项,也要聚焦省本级自身应该实施的项目”,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首次增设体现补短板和填空白的省本级民生实事项目,许昆林省长召集会办,将“启动新建省精神专科医院”“启动省强制医疗所前期工作”纳入年度民生实事。
(二)民生短板加快补齐。一以贯之强调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把宝贵资源用在刀刃上,把民生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比如,围绕群众长期以来热度不减的所需所盼,将“普通高中建设”“培训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等37件需要持续推进的项目继续纳入年度民生实事。比如,聚焦群众当前反映最关心最迫切问题,新提出“100%义务教育学校提供课后服务”等13个项目。比如,针对“一老一幼”工作中的堵点卡点,特别是基层医疗和养老人员能力薄弱等问题,新增加“遴选确认省优秀基层卫生骨干人才3500名”“培训养老护理员5万人次”等事项,将资源下沉到狠抓基层基础建设上来。
(三)责任落实细化实化。确定了清单化管理、项目化实施、节点化推进的思路。一是切实压实部门责任。推动省级牵头部门、配合部门各负其责,并明确服务市县的具体要求。各部门出台70多个政策文件、专项方案和技术规范,确保事有人干、责任落实。二是确保属地政府不折不扣完成省定任务。加强民生实事工作统筹衔接,联动推进。指导各市将省定任务全面纳入市级民生实事方案,对省定任务重点保障,确保不打折扣、高质量完成。
(四)组织实施扎实有效。强化“月跟踪、季调度、定期督查、年底考评”的全过程推进实施。2022年5月,省政府召开民生实事工作推进会,逐个逐项过堂听取22个省级部门的民生实事进展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协调推动“启动新建省精神专科医院”“启动省强制医疗所前期工作”项目选址等取得实质性进展。去年下半年,组织对民生实事进展情况进行书面督查,督促各地各部门采取定期通报、专项督查、示范引导、召开现场会等方式及时协调解决问题。组织对年度民生实事进展情况进行总结评估,推动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举措全面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
(五)工作运转更加协调顺畅。在全国率先成立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的省重大民生政策统筹协调领导小组,19个省级部门参加,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双牵头,推动各相关部门加强协同配合,逐步形成推进民生实事“一盘棋”。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民生支出清单管理制度,推动民生政策横向协调、纵向衔接、地区平衡。
民生连着民心,也维系着责任。在办好2022年度省政府民生实事中,省级部门厚植为民情怀,既注重“办好”,又关注长期运营和维护,有针对性地摸索创新切实可用的新机制。总的来看,相较以往,我省民生服务更加规范,管理更加完善,2022年度民生实事项目质效显着提升,群众满意度不断增强。今年1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对省政府《关于2022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的报告》进行工作评议,省人大常委会对省政府和省级相关部门在民生实事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肯定。
二、2023年度民生实事项目编制情况
党的二十大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出重要部署。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新征程上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效充分展现江苏“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责任担当的关键时期,做好年度民生实事工作意义重大。
在编制2023年省政府民生实事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始终将百姓认可满意作为衡量标尺。省级部门主动问需,积极能动选排项目,27家省级部门编报了81件建议项目,主要涉及“一老一幼”、大力促进就业创业、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等,大部分项目具有较强的典型性,有的还具备一定的引领性。去年12月中旬,省政府委托民生实事编制牵头单位专门向省人大常委会进行汇报,省人大常委会专门召集研究,并提出了总体建议以及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新增公共充电桩等6个方面具体意见,编制组会同相关厅局逐项研究并报告省政府积极采纳。许昆林省长专题研究听取了此次编制情况汇报,并分别听取民主党派、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意见建议,强调“越是困难时期,越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扎实做好惠民生、保民安、解民忧各项工作,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兜牢兜好民生底线”,要求进一步强化项目精准性、提升群众感受度,使民生实事更加贴近民情民意、更加成熟可行。
经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并履行相关审议程序后,2023年度省政府13类55件民生实事作为政府工作报告附件,在今年省“两会”期间受到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一致好评,并于近日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我们重点把握了三个方面:
一是严格规范编制标准。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切实做到“可感知、可落实、可支撑、可考核”,重点放在让群众能实实在在地享受便利和实惠。一是在项目属性上,充分把握普惠性、公益性、迫切性,做到常规业务性项目不编,惠及面不广项目不编。二是在项目内容上,突出工作重点,优先编制持续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项目,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三是在责任部门上,强化由省级政府部门牵头实施和担责负责,非政府部门单独开展的民生工作原则上不编。四是在绩效考核上,要求阶段目标明确,建设进度可控。分配到各设区市落实的,省级政府部门必须有统筹机制、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无法量化考核或效益不突出的项目不编。五是在经费保障上,要求与省财政部门对接明确资金来源和渠道保障,无有效资金投入项目不编。六是在实施周期上,原则上当年立项、当年完成,确需跨年度完成的须明确下年度进度要求,并形成持续推进机制。
二是持续拓展覆盖范围。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核心内容,我们着力发挥《江苏省“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江苏省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2021年版)》对民生工作的引领作用,重点围绕《规划》和《标准》确定的基本公共服务“十有三保障”,将2023年度省政府民生实事拓展到13个领域。55件民生实事项目具体分为:幼有所育项目4件,学有所教项目3件,劳有所得项目3件,病有所医项目8件,老有所养项目8件,逝有所安项目1件,住有所居项目2件,弱有所扶项目2件,行有所畅项目5件,环境有改善项目5件,文体服务保障项目5件,公共安全保障项目2件,管理质效保障项目7件。每件实事项目均由一家省级部门牵头负责,55件项目由22家省级部门分别牵头负责。通过全面拓展民生实事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优质服务供给,确保民生实事可观可感、更加贴近群众需求,不断把民生红利落到实处。
三是优化完善服务内容。此次13类55件民生实事,含延续实施2022年度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35件。如“新增110家普惠托育机构”“优化提升30家护理院”“实施3万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等群众反响较好的项目继续纳入。原“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最低标准”等项目作为部门常规业务工作持续实施,不再继续纳入。通过接续发力,在一年接着一年干中,让群众有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新增群众呼声强烈、反映时代特色、顺应科技发展趋势的20件项目,如“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建设”“为适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开展老旧住宅电梯安全评估,推动建立属地政府统筹协调的电梯更新改造机制”“改造提升500个社区助餐点”等项目。在大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稳步改善公共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民生诉求,如“建设各类公共充电终端20000个”“新增8.5万个公共停车泊位”等项目。
发展无止境,民生千钧重。下一步,各民生实事项目省级牵头部门将根据省政府部署要求,进一步突出人民群众满意度标准,细化明确项目实施内容、时序进度、资金筹措、责任主体等,确保至微至显、善作善成,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为百姓创造高品质生活。省重大民生政策统筹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加强督办推进,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有力有序有效推进项目实施,推动民生实事早落实、群众早受益。我的发布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谢谢李荣锦副主任。下面,请省财政厅孙风副厅长发布新闻。
孙风(省财政厅副厅长):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一下财政民生保障有关情况。
一、持续加大民生保障财政投入力度
2022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4903亿元,其中民生支出占比超过75%;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63亿元,其中民生支出占比超过80%。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努力克服收支矛盾,全力保障省政府12类50件民生实事全部顺利完成,确保做到“资金跟着项目走”,一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民生底线兜得更牢更实,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增强,有力有效支持了全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为更好满足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省和省级财政统筹安排财力,确保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继续保持在75%以上和80%以上。省政府13类55件民生实事全部足额安排预算予以保障,其中省财政资金重点支持以下领域:一是优先保障教育事业发展。2023年省级财政安排教育支出337.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5.5%,这是所有支出里占比最高的。支持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40所、组织省属高校建设学生宿舍60万平方米以上等民生实事落地落实。二是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2023年安排就业补助资金13.5亿元、同比增长11.1%,并统筹运用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等政策着力促进就业创业,重点支持拓展就业渠道、开展就业培训、保障重点人群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等。三是支持健康江苏建设。2023年省级财力安排卫生健康支出66.4亿元、同比增长26.4%。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7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98元,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支持高水平医院建设,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四是支持织密社会保障网。省财政安排资金92.8亿元,支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08元、同比增长8.3%,足额安排低保、特困人员、困境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众救助资金。五是支持城乡环境改善。安排41.4亿元支持城镇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安排24.5亿元支持新改建1800公里农村公路、400座桥梁,安排20亿元支持新治理400公里农村骨干河道、新打造500条农村生态河道。
二、兜牢兜实基层民生保障底线
在落实省级支出责任的同时,省财政还持续加大财力下倾,指导市县切实加强基本民生保障。一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省财政厅制定出台《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工作方案》,持续加大转移支付和库款调拨力度,2022年省对市县转移支付总额超过了3700亿元,切实增强基层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三保”保障能力。从2023年预算安排情况看,各地均已足额保障“三保”的支出预算。二是强化直达资金机制。直达资金使用范围实现民生领域全覆盖。2022年中央下达我省直达资金中,99.4%已落实到具体项目,有效发挥了惠企利民作用。三是督促基层落实“三保”。建立健全县级“三保”预算审核、运行监测、预警处置等机制并切实抓好落实,市县因地制宜推动资金直达、镇街直补、服务直通,将“三保”要求落实到位。
三、建立健全重大民生政策统筹协调机制
去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重大民生政策统筹协调机制的意见》,聚焦民生支出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财力状况相匹配、与实施条件相适应,强化协同联动和部署落实,不断提升民生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省政府成立重大民生政策统筹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双牵头,其中省财政厅侧重民生支出保障标准、支出保障责任、支出监管等工作。在编排2023年预算时,我们将有关民生政策标准调整事项提请领导小组审议,做到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民生支出实行清单管理,加强民生政策事前论证评估,严格落实“事前沟通、事后报备”要求,推动民生保障横向协调、纵向衔接、地区平衡。
四、不断加强民生领域政策和资金跟踪问效
在加大财政民生投入的同时,我们更加注重资金监管和跟踪问效,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民生保障内涵式提升。一方面,加强绩效管理。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明确民生领域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同部门预算同步申报、同步审核、同步批复、同步公开,并通过设置“红橙黄”亮灯预警机制,对预算执行进度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实行双监控,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加强监督检查。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发挥好财政部门牵头作用,加强统筹协调,深化“大监督”机制,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得到贯彻落实。聚焦民生领域资金使用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有效保障财政政策落实和财政资金安全。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要求,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政策效能和资金使用效益,确保2023年度省政府民生实事落实落细,让劳有所得机会再多一些、病有所医保障再实一些、老有所养水平再高一些、环境有改善获得感更强一些,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最后衷心感谢媒体朋友们长期以来对江苏财政工作的关心、理解与支持,希望我们能够继续紧密合作,共同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力量。谢谢大家!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谢谢孙风副厅长。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记者朋友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提问前请说明供职于哪一家媒体。下面可以提问。
工人日报记者:今年人社部门提出“兜底帮扶3万名困难群体就业”民生实事项目,并首次引入“家门口”就业的服务理念,请问这些安排的主要考虑是什么?谢谢!
张宏伟(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谢谢工人日报记者的提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我们会同相关部门针对全省11类就业困难人员开展全面摸底调查,梳理出低收入人口、残疾人、特困职工家庭成员、零就业家庭成员、长期失业人员等5类特殊困难群体。他们普遍年龄大、技能低,适岗能力弱,自主就业能力不足,是就业帮扶中的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必须通过政府部门就业援助才能够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的就业机会,以此来促进就业增收。此外,考虑到他们的生活成本、交通成本以及照顾家庭等因素,他们也普遍不具备外出就业条件,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是困难人员最直接、最盼望的诉求。
为此,我们于今年启动实施建设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打造1000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兜底帮扶10万名困难群体就业”目标任务,其中2023年首批建设300个服务站,帮扶就业3万名困难人员,并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通过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标准化、精准化、数字化建设,推进就业服务端口前置、重心下沉,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米”,让困难群众真正享受到“就在身边”的幸福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精准选点建站。坚持“站点靠着困难群众建,服务跟着实际需求走”,运用与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有关部门共建共享的就业运行监测分析系统,全面摸排5类困难人员居住分布区域,通过就业大数据,精准锁定就业困难群体多、就业帮扶需求大的社区(村),新建标准化就业服务站。同时结合服务站周边公共和商业服务设施配套情况,延伸就业服务触角,推动有形站点向无形站点延伸,常态化把就业服务送进公园、商超、集市、车站,积极推广就业小店、就业小屋、就业小站等创新做法,把就业服务嵌入群众日常生活场景,提升服务频次、提高服务效率。
二是精准匹配需求。安排人社服务专员上门入户调查走访,掌握困难人员实名信息和基本情况,建立“一对一”就业援助档案,量身定做岗位信息、政策信息、培训信息“三张”服务清单,做到动态更新、持续跟进。分类采集岗位情况、招聘要求、福利待遇等信息,为困难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比如,走访社区周边用工企业,筹集一批对年龄、学历、技能、工作经验要求不高的全日制就业岗位,满足困难人员稳定就业的需求;比如,摸排社区周边个体工商户,重点对接家政企业和平台企业,筹集一批可兼顾家庭、劳动强度低的非全日制就业岗位,满足困难群体灵活就业的需求;再比如,开发社区公共服务资源,筹集一批养老护理、托幼助残、保洁保安、交通值守等社区公益性岗位,满足困难群体兜底就业的需求。
三是精准落实政策。为把民生实事真正做实做好,办到每一名困难群众“心坎里”,在实现就业的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提出“收入有增长、权益有保障、上岗有补贴”的更高目标,尽最大努力让每一名困难群众分享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红利。收入有增长,就是工资水平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且每年都有一定幅度的提升;权益有保障,就是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做到老有所养、失有所助、伤有所靠;上岗有补贴,就是缴纳社保后给予社保补贴,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有岗位补贴,参加技能培训后有培训补贴,让政府的就业惠民政策落地落实。
实现“优化提升300个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兜底帮扶3万名困难群体就业”这一目标,需要过硬的作风支撑,需要付出艰辛努力,最终是要问效于民、让人民群众满意。欢迎广大媒体朋友关心关注该民生实事项目,走进基层宣传好各项政策,加强媒体监督,推动措施落实,让更多群众更早受益!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人民网记者:我们注意到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编排上,对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群体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关爱,民政部门是为老为小服务的重要职能部门,请问省民政部门去年实施的民生实事项目给“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群体”带来了哪些获得感、幸福感?能否介绍下今年省民政部门有哪些新举措?谢谢!
戚锡生(省民政厅一级巡视员):感谢您的提问。去年省民政厅承担了8项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目前都已经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其中,为老为小项目4个,占了一半。全省共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6万户,三年累计10.6万户;新改造提升110个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总数达到236个;完成省定在线培训课程护理员数5.1万人,各地组织开展了当地养老护理员培训11.7万人(次);新建扩建120个示范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关爱之家),服务儿童10.8万人(次)。整体来看,民生实事项目提升了为老为小为困的服务水平,体现了民政为民爱民的理念,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在省人大常委会对省政府2022年民生实事项目评议时,省民政厅实施的项目受到了老百姓的肯定和欢迎。
2023年,根据省政府统一部署安排,民政部门承担了9个民生实事项目,共有两个特点:
一是突出为老为小服务项目。9个项目中为老项目5个(具体有6件工作),包括实施3万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设置家庭养老照护床位1000张、开展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5000人次,改造提升100个标准化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改造提升500个社区助餐点,改造提升1000个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其中,家庭适老化改造是延续项目,今年继续开展。另外4个是新设立为老项目,主要针对养老服务中的短板弱项和群众迫切需求,围绕着构建“苏适养老”服务品牌而增加的项目,提高了项目的针对性。为小项目1个,即继续改造提升120个省级示范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关爱之家),我们将引进专业社会组织提供关爱服务,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另外,民政部门今年还将继续实施新建、改扩建100个城乡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创建100个省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示范点,改造提升和新建300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这些都是连续几年开展的项目。
二是突出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专门召开厅党组会,对今年民生实事项目进行部署安排和分工。各个处室制定项目具体计划,有的跟财政等部门一起联合发文,对民生实事推进作出安排,包括时间安排、项目安排、资金安排、区域分布安排。早一点部署,可以早点开始组织实施。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将高站位部署推动、高标准组织实施、全方位协调联动,确保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真正让民生实事暖民心、惠人民。
借此机会也感谢新闻界的朋友多年来对省民政厅工作的关心支持,谢谢大家!
省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我们注意到住房保障工作连续多年被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清单,请问省住建部门,能否介绍一下2022年工作实施情况和2023年计划编排情况。
范信芳(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谢谢这位记者朋友对住房保障工作的关注。2022年省政府明确的民生实事涉及住房保障方面主要是城镇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其中城镇棚户区改造已经连续10年纳入到省政府民生实事,保障性租赁住房去年是第一次纳入。
江苏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2022年初我厅提请省政府同意,由省政府办公厅将住房保障年度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市县人民政府,明确工作要求,压实主体责任。我厅认真抓好落实:一是严格目标责任制管理。采取按月通报、现场观摩、专项督查,召开工作推进会、专题协调会等多种方式,加强日常调度,积极推进年度计划实施。二是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强化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运营的金融服务支持,落实好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增值税、房产税等优惠政策。同时与省有关部门一起争取中央财政补助、基础设施配套补助44.38亿元,全部及时分解下达。指导各地积极申报棚改、保租房专项债券,2022年共落实346.39亿元专项债,占全省地方政府专项债总额的五分之一以上。加强融资政策宣讲和项目对接,通过项目贷、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等多种方式筹集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三是持续完善体制机制。指导市县健全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的领导机制和推进机制,建立部门联审机制和联动机制,及时发放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书。四是强化考核评价和激励支持。将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考核评价结果纳入到省政府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考评,同时与省有关部门开展棚改、保租房工作激励支持地区考核,将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市县上报省政府通报表彰,通过典型引路,在全省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2022年实现城镇棚户区改造新开工22.95万套、位居全国第一,基本建成17.79万套;新开工保障性租赁住房16.21万套(间),基本建成10.17万套(间),全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年城镇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共完成投资1327亿元,占全省重大项目年度完成总投资五分之一以上。住房保障工作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既改善了老百姓居住条件、圆了困难群众“安居梦”,又改变了城市面貌、完善了城市功能,还拉动投资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发挥了民生不断改善和助推经济健康发展的双重效应。
2023年,省政府确定了新开工城镇棚户区改造12.67万套、基本建成12.63万套,新开工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间)、基本建成8.96万套(间)的目标任务,日前我们已将任务分解下达到各市县。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完善住房保障基础性制度和支持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要求,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稳步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在11月30日之前全面完成,推动全省住房保障高质量发展。希望新闻媒体界朋友一如既往对住房保障工作给予大力支持,谢谢大家!
现代快报记者:我们看到在“学有所教”类别中,省教育厅除了安排学校及学生宿舍的新建改建外,还提出义务教育学校教室照明改造提升,想问下主要考虑是什么?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顾月华(省教育厅副厅长):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感谢媒体多年来对江苏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义务教育学校教室照明改造提升工作,指向青少年视力健康,关乎青少年身心发展,意义重大。视力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小眼镜”问题,多次对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防控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这些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并呈现低龄化、近视程度加深趋势。受三年疫情影响,孩子们普遍参加线上教学,频繁使用手机、电脑,视力下降问题更加突出。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决策。2018年以来,国家印发一系列文件,推出一系列举措,大力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并对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
省教育厅高度重视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联合省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的意见》,并深入开展调研。调研发现,义务教育学校教室采光照明急需改善,教室黑板照度、课桌面照度合格率偏低,容易造成学生眼疲劳、视力下降。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结合国家、省相关部署安排,自2021年开始启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室照明改造提升工作,该事项连续3年被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具体工作中,我们重点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是强化省级统筹。将此项工作列入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成立领导小组,明确推进举措、职责分工和时序进度,并将年度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设区市。协同推进相关重要事项,积极争取省人大常委会有关委员会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二是强化标准规范。会同省有关部门编制《江苏省改造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教室照明项目操作规程》,明确立项审查、招标采购、施工管理、质量控制、竣工验收等方面程序和标准,加强质量监管。三是强化督查指导。建立月调度、季通报制度,及时掌握项目实施(情况)。会同有关部门部署实施学校采光照明“双随机”抽检,开展专项督查,对进度滞后、工作不力的予以督促整改,确保各地按时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
义务教育学校教室照明改造提升工作已取得显着成效。2021年以来,我省各级政府已经累计投资3.14亿元,完成1500所义务教育学校教室照明改造提升,带动3204所义务教育学校跟进完成。目前,我省大多数义务教育学校教室的视觉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师生普遍反映改造后的灯光更柔和、更接近自然光,黑板的亮度和均匀度有效提高,视觉疲劳显着缓解,受到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完成600所义务教育学校教室照明改造提升工作,对任务较重的徐州、淮安、宿迁等地,我们将进行重点跟踪指导和服务,切实将民生实事办好办实办出成效。谢谢!
新华日报记者:随着二孩、三孩的出生,不少家庭希望得到优质普惠的托育服务,以减轻家庭的养育负担,我省在发展托育服务方面有哪些新的进展?谢谢!
祁爱平(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重要内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连续4年将新增普惠托育机构列为省政府民生实事,加强政策统筹,加大服务保障,着力构建主体多元、优质普惠的托育服务体系。
一是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省委、省政府印发《江苏省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将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作为重要任务,千人口托位数列为年度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省政府将普惠托育体系建设作为督查激励支持项目。我省还制定出台“十四五”托育服务发展规划,各市印发“一老一幼”整体解决方案,因地制宜出台切实管用的政策措施,形成促进托育发展的政策组合拳。
二是高质量办好民生实事。制定普惠托育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方案,落实支持政策,精心打造方便可及、服务优质、价格普惠的民生工程。去年以来,全省发放托育机构一次性纾困补贴2000多万元,帮助托育机构渡过难关。各地通过财政补贴、提供场地、减免租金、税费优惠等多种措施,支持普惠机构建设发展。苏州市将新增普惠性托育机构60家列为政府实事项目,常州市打造“常有善育”民生名片,省市县联动实施,2022年全省新增省级普惠托育机构114家,千人口托位数超过3个,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有效增加了托育服务供给。
三是推动各地创新创优。积极开展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南京、无锡、苏州三市入围首批全国表彰名单。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医育结合”经验在全国用人单位提供托育服务工作推进会上作交流。南通市“1+N”普惠托育模式在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作展示。各地形成了一批典型经验,带动提升了全省托育服务工作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以满足群众多样化托育服务需求为目标,以做优做强普惠托育项目为重点,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普惠托育服务,进一步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落实。
一是加快发展普惠托育。高质量实施省政府普惠托育民生实事,加快推进“一街道一乡镇一普惠”,2023年全省新增普惠托育机构110家以上,建设一批示范性机构,树立行业标杆,确保普惠项目安全规范、服务优质、惠及婴幼儿家庭。
二是积极促进多元发展。加强政策规划支持,大力发展社区托育服务,鼓励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建设一批托育服务社区园、单位园,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办托班或扩大托班规模,多种方式增加托育服务供给,2023年千人口托位数达到3.3个。
三是提升托育服务质量。完善托育机构设置管理标准规范,落实登记备案、卫生防疫、安全管理等制度,筑牢安全健康底线。加强托育从业人员教育培训,进一步提升托育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托育服务健康发展。
我委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会同相关部门,加快完善普惠安全的托育服务体系,着力破解托育难题,努力实现幼有所育、不负所托。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记者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开到这里。请大家持续关注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推进的情况,谢谢大家!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新闻通气会。当前,全省正全力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重大项目对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牵引和支撑作用。2月2日召开了全省重大项目建设动员会,对重大项目建设提速见效提出要求。这几天,省领导也到相关设区市检查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情况。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印发了《2023年江苏省重大项目清单》。经省领导批准,今天我们召开新闻通气会,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向大家介绍清单有关情况。出席今天通气会的是:省发展改革委王显东副主任、省自然资源厅李如海副厅长、省生态环境厅盛学良二级巡视员、省交通运输厅惠先宝副厅长、省政务办李晓雷副主任,省发展改革委重大项目建设办赵克风主任,我是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魏赟。首先,请省发展改革委王显东副主任介绍情况。
王显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各位记者朋友,重大项目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经省政府同意,近日省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2023年省重大项目清单》。重大项目清单包括我省重大建设工程、重点产业以及直接关系民生的一批重要项目。
一、2023年省重大项目清单出台的背景
省委、省政府连续多年在岁末年初召开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会、动员会,持续营造真抓实干的氛围。为进一步提升省重大项目服务推进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2021年初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省重大项目推进管理办法(暂行)》,对重大项目遴选、确定程序和推进服务进行了明确和界定,强调科学决策、依法依规服务推进,并对加强要素保障、风险防控提出了明确要求。
过去的一年,面对超预期的多重困难挑战,我省经济运行总体呈现持续恢复、回稳向好态势,重大项目提供了重要支撑。为进一步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巩固经济持续恢复的良好态势,年初省政府出台《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42条政策措施”),对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强化要素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早出台清单,就是为了抓好“42条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确保重大项目早启动、早实施、早见效。
二、2023年省重大项目清单编制的主要原则
2023年省重大项目清单编制工作,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握重大战略机遇和政策导向,着眼拉动当前、支撑长远,着力扩大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努力遴选、加快推进一批高质量高水平重大项目,为全省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和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等重点方向,对纳入国家和省相关规划的项目和我省50条重点产业链的固链补链强链项目给予优先支持。二是全力推进实体经济。推进实体经济首先要巩固制造业优势。围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既重视弥补产业链薄弱环节,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注重传统产业价值提升和改造升级项目,让“看家本领”更强。三是强化求真务实导向。要求各地对推荐项目充分论证、科学决策,避免盲目投资和同质化竞争;更加注重项目成熟度,确保能够尽快开工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和经济增长点。四是严格项目审核把关。认真审查项目能效水平和亩均投资强度,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对同一企业多点布局项目、地方平台参与投资项目从严把关,切实防范风险。
三、省重大项目清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023年省重大项目清单共安排实施项目220个、储备项目45个,年度拟投资5670亿元。其中包括产业项目180个、创新载体项目5个、民生保障项目6个、生态环保项目7个、基础设施项目22个。总的来看,今年项目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项目结构不断优化。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精神,适当增加高水平制造业项目数量,共安排158个,比去年增加21个。储备项目数量大幅增加,从去年的27个增加到今年的45个,旨在更大力度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推动更多项目早成熟早落地,为稳投资稳增长蓄能储劲。对民资和外资项目一视同仁、重点推进,这两类项目在产业项目数中占比达到84%,通过对这些项目提供优质服务,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二是区域分布更加协调。苏州、南京新一代信息技术,无锡集成电路,常州、盐城新能源,连云港石化等重点产业集聚度显着提升,苏中苏北地区项目数量和质态总体好于去年。
三是项目质态持续提升。投资主体中,世界500强企业超过40家,上市企业近100家,另外还有单项冠军企业近30家。
四、2022年省重大项目建设成效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重大项目建设,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会议,深入重大项目建设现场调研指导。省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经常召集研究重大项目推进工作并作具体工作部署,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问题。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始终保持“在线”状态,全力服务推进220个省重大项目,高质量完成年度开工和投资目标,为推动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是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在稳定经济大盘中勇挑大梁。2000余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一季度开工建设,省级重大项目9月底实现全部开工,顺利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南京华天集成电路封测、常州中简碳纤维、镇江蓬勃生物抗体药等13个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达200%以上。税务大数据显示,去年144个计划新开工的省重大项目前11个月共发生进项税额404.7亿元、同比增长32.2%,反映出重大项目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大,为稳投资稳增长提供了关键支撑。
二是重大项目接续投产,在助推实体经济中勇挑大梁。南通中天绿色精品钢、连云港卫星石化、金湖南高齿风电齿轮箱、盐城比亚迪动力电池等80余个项目部分建成投产,其中40余个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这些项目将集聚上下游优质企业,带动区域优势产业加快融合集聚发展。税务大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实施的省重大产业项目,2022年实现销售1.6万亿元、同比增长35.5%,还原留抵退税后,项目入库税收489.7亿元、同比增长16.3%。
三是重大项目强化支撑,在夯实发展基础中勇挑大梁。各地各部门强化协作、强力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上半年即实现 “由负转正”,下半年逐月回升,“压舱石”作用充分发挥。北沿江高铁、海太过江通道、张靖皋长江大桥、吴淞江整治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开工建设,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全线开通,南京和燕路过江通道建成通车,白鹤滩—江苏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竣工投用,全年建成保障性安居住房20万套、新增停车公共泊位77万个、新改建普通高中50所、提档升级农村公路1500公里,这些项目为推动全省网络型基础设施加快补链成网发挥重要作用,为提升民生幸福指数奠定更好基础,为服务支撑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任务高质量完成提供新的动力。
五、下一步服务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委将积极会同省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省政府“42条政策措施”,按照全省重大项目建设动员会工作部署,将省重大项目与国家102项重大工程项目、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国家外资重大项目一体推进,力争早开工、快建设,为稳投资稳增长提供关键支撑。
一是压实工作责任,全力加快建设进度。紧盯年度任务目标,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依法依规予以协调指导和服务推进。抓项目开工建设,对计划新开工项目,做好征地拆迁、水电接入等开工前准备工作,推动各项前置审批手续加快办理,力争上半年开工率75%、9月底前全部开工。当前重点抓好一季度计划开工的亿元以上项目如期开工、加快建设,确保“开门红”“开门稳”。抓实物工作量,对在建项目,强化要素保障,落实资金、用工、设备、原材料等建设条件,积极帮助协调解决困难问题,确保项目按序时进度加快推进,力争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抓项目管理,优化现场施工组织,强化工期管理,严把项目安全关、质量关、环保关,力争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是加强要素保障,着力提升服务效能。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大约束性指标省级层面统筹力度,推动土地及环境容量、煤炭消费、综合能耗、资金融通等资源要素向重大项目优先配置。要求各地根据“42条政策措施”,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定重大项目用地、用海、用林、用能和污染物排放等要素保障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用地、用海、环评承诺制,推动审批程序流程再造,切实提升服务效能。坚持问题导向,及时了解掌握存在的困难问题,能办的迅速办好,暂不具备办理条件的予以路径指导并帮助全力争取,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三是加强前瞻谋划,不断夯实项目储备。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等重点方向,注重各地特色和传统产业价值提升,进一步加大项目储备力度,以优质资源导入、项目接续推进,为稳增长提供新动能。遵循投资的产业属性和发展规律,对招引储备的产业项目科学论证、从严把关,依法依规开展尽职调查和评估论证,确保项目真实、合规、可行。
四是强化制度保障,推动项目落地落实。认真落实“月度跟踪、季度调度、半年评估、年度考核”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强化项目跟踪调度,按月了解掌握项目投资进展、形象进度、存在困难问题等情况。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健全督查督办工作机制,推动相关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建立健全预警监测机制,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对重大项目存在的问题隐患做到及时处置、及时化解、及时上报,切实防范各类风险。
主要情况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谢谢王显东副主任。接下来,请省自然资源厅李如海副厅长简要介绍情况。
李如海(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我简要介绍一下自然资源部门做好今年省重大项目资源要素保障的工作考虑和安排。
近年来,省自然资源厅紧紧牵住重大项目这个“牛鼻子”,全力推动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2年,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省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工作提前三个月全面落实,其中北沿江高铁项目先行用地仅用4天即获自然资源部批复,刷新全国重大项目先行用地报批速度纪录。刚才省发展改革委王显东副主任介绍了2023年省重大项目清单以及推进工作情况,前期我们一直在参与,作了充分沟通、协调和衔接。2月2日全省重大项目建设动员会后,我厅及时召开厅党组会进行部署落实,要求全省系统切实提高工作站位,增强使命担当,认真总结以往工作的经验做法,继续用好用足一揽子政策,以更优的服务、更实的举措,扎实做好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工作。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强化精准对接,全方位做好项目服务。认真细化落实省政府“42条政策措施”,制定配套服务指南,逐条分解、逐项落实,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效。加强与省发改、交通、水利和工信等部门沟通对接,对于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用地、用海、用林等要素保障问题早发现、早协调、早解决。强化省市县三级自然资源部门纵向联动,根据年度目标任务倒排工作计划,逐一摸排项目落地开工条件,提前介入并做好跟踪服务。推广应用江苏“慧选址”“重保服”等系统,定期开展用地保障协调会商,积极主动做好政策咨询指导,实现服务保障精准到位。
二是强化要素保障,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加强规划的统筹引领,加快推进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报批,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空间引领和保障。加强全省用地计划精准调配,今年1月上旬已预下达各地2023年用地计划约3万亩,解决国家计划下达前的计划空档期。对省以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实行省级空间规模核销制;对纳入省级及以上重大项目清单的项目用地,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由国家和省级予以全额保障、实报实销;积极引导项目优化选址,加强多方案比选,强化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加强对国家级重点外资项目的调度服务,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资源要素保障。
三是强化政策创新,推动项目尽早落地。今年,我们将继续用好用足国家和省级层面一揽子支持政策。试行用地审批承诺制,项目在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先行用地报批和用地报批阶段,相关前置条件由地方政府根据职责权限作出承诺后,可容缺进行审查。完善规划承诺制项目用海报批路径,加快用海审批。大力推广“产业定制地”“标准地”,推广“合同+协议”监管模式,实现拿地即开工。坚持超前办、靠前办,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不断提高审批效率,保障重大项目及时落地。
重大项目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对于经济发展关系重大。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鼓足“开年就是开工、开工就要实干”的拼劲干劲,坚持敢为、善为、快为,持续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一着不让做好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工作,为推动全省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贡献自然资源系统力量。我就给大家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谢谢李如海副厅长。接下来,请省生态环境厅盛学良二级巡视员简要介绍情况。
盛学良(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就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在重大项目推进方面的相关情况作一介绍。
近年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勇挑大梁,全力做好环境要素保障。
一是优化项目环评审批,强化指导和服务。通过建立和完善厅市会商推进、主动提前介入、工作专班服务、绿色通道保障等有效工作机制,高效服务全省重大项目建设。2022年以来,省重大项目和国家基金投放项目全部按照时序要求高效完成环评审批,为保障全省重大项目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优化排污总量指标管理,强化环境要素保障。去年以来,我厅以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改革为抓手,着力优化环境资源要素配置,研究出台了《关于优化排污总量指标管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排污总量指标储备库,形成“分级储备、先备后用”的排污总量指标管理体系和操作程序,由设区市生态环境部门在排污总量指标储备库管理系统上发起申请,经省生态环境厅审核通过后实施指标的出库和投放,确保排污总量指标的高效、快捷、阳光、透明使用。
下一步,我厅将重点推进四方面措施:一是实施项目环评承诺制审批。对纳入省重大项目清单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项目,排污总量指标暂时没有落实的,在地方政府承诺兑现排污总量指标来源、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的前提下,纳入“绿色通道”实施承诺制审批。二是落实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信息卡制度。为每一个重大项目“建档立卡”,有效压实责任,解决审批信息不畅或者审批“阻梗”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疏通的问题,提高审批效率。三是实施环境审批程序并联。基本满足审批原则的重大项目,实施受理、公示、评估、审查“四同步”,加强程序并联,边指导完善、边评估审查,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和压缩审批时间。四是建立环评巡回督导机制。组织对各地环评审批情况开展帮扶,实行问题清单化管理,重点对基层审批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提供指导,及时纾难解困,提高重大项目审批质量和效率。
总之,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42条政策措施”,聚焦经济运行中困难问题以及薄弱环节,着力打通堵点卡点难点问题,持续提升环境要素服务保障水平,精心服务优质重大项目建设,为推动全省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发挥积极作用。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谢谢盛学良二级巡视员。接下来,请省交通运输厅惠先宝副厅长简要介绍情况。
惠先宝(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2月2日,省政府召开全省重大项目建设动员会。为落实会议精神,我们于会议当天下午5点召开由市县两级交通运输部门参加的全省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推进会,围绕年度目标,对列入《2023年江苏省重大项目清单》的50个在前期和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的项目进行调度,迅速掀起重大交通项目建设“你追我赶”热潮。
一是全力以赴实现一季度“开门红”。2月6日前,全省交通重点工程在建项目实现应复尽复,确保总投资360.5亿元的沪武高速改扩建工程2月份全线开工建设,确保宿连航道二期工程连云港段、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北接线、东兴高速公路东延等重点项目一季度开工建设,确保一季度完成交通建设投资400亿元以上。
二是一着不让加快前期工作。对重大交通项目实行清单化管理,将前期工作涉及的用地审批、征地拆迁、资金保障等,挂图作战,明确节点,倒排工期,建立重大项目“一竿子到底”调度机制,坚持每周协调、月度会商、月度汇报、严格督办,力争上半年、确保三季度实现今年新开工项目全部开工。
三是聚焦重点建设“轨道上的江苏”。加快北沿江、宁淮、沪苏湖、通苏嘉甬铁路等在建项目建设。全力争取早日开工建设潍坊至宿迁铁路、上元门铁路过江隧道,力争开工合宿铁路,积极推动盐泰锡常宜铁路、常泰铁路开工建设。确保8月底前建成南沿江城际铁路,新增高铁里程278公里。建成滨海港、宿迁港、连云港加工装配工业园区等铁路专支线。
四是统筹谋划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化提升内河水运设施网络,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我们积极谋划、统筹推进二级航道网规划建设。根据“三级建设、近期按准二级预留、同步开展二级前期工作”的要求,加快推动宿连航道建设。按照“二级规划、‘十四五’按准二级建成、关键节点率先启动”的思路,力争开工镇江谏壁船闸扩容改造工程,同步开展全线航道疏浚,力争2025年苏南运河全线2000吨级船舶全天候畅行。
五是能快则快推进公路、过江通道、机场等建设。将改扩建作为高速公路建设重点,开工建设锡宜、扬溧高速公路扩建;建成京沪高速新沂至淮安段、淮安至江都段改扩建工程,连宿高速沭阳至宿豫段。加快推进常泰、龙潭、张靖皋、江阴靖江、海太等过江通道项目建设。建成盐城机场T1航站楼改造工程,开工淮安涟水国际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等。
省交通运输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开年就是开工、开工就要实干”的姿态,围绕年度投资目标,全力推动已排定的省重大项目及早开工、加快建设、早日达效,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为推动全省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贡献交通力量。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谢谢惠先宝副厅长。接下来,请省政务办李晓雷副主任简要介绍情况。
李晓雷(省政务办副主任):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省政务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部署,聚焦重大项目全过程、产业发展全链条、企业生命全周期,强化部门协作和上下联动,着力提升项目建设审批效能,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集成重大项目管理。省政务办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江苏省重大项目建设审批“一件事”改革实施方案》,聚焦重大项目前期服务、审批程序、落地建设,通力协作配合,形成协同联动、集成服务的推进格局。强化跟踪督办,对计划新开工项目倒排时间节点,及时跟进服务进度滞后地区和项目。比如,镇江市建设重大项目企业服务平台;泰州市开发重大项目审批跟踪督办系统,实现审批节点责任部门、审批流程、结果信息全程公开,审批时间提速40%以上。南京市浦口区打造线下一站式服务专区和线上政策自助服务平台,昆山市建立重大项目“省心办”审批服务机制,精细做好项目审批前期辅导。
二是优化审批模式,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推行重大项目“拿地即开工”,对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强化项目前期策划生成和项目储备,确定开工前所需具备的建设条件和管控要求,形成建设条件清单,统一交付建设单位。全省“拿地即开工”项目从土地出让挂牌结束到完成开工前各项审批办证,时间普遍在5个工作日以内。推行重大项目“交地即发证”,在项目用地预审环节或建设用地供应环节,土地勘测定界和不动产地籍调查同步开展,实现“交地”与“发证”无缝衔接。推行重大项目“竣工即交付”,探索建设单位组织五方主体工程竣工验收与政府部门联合验收合并实施、一次审验,验收时间从原本3-5个月缩短为1个月左右。如盐城市大丰区等地对非“两高”产业项目、诚信守法企业探索实行“零审批开工”,企业作出承诺,在确定用地合规和安全环保后,其他审批手续后置,实现“签约即开工、承诺即开工”。
三是主动靠前服务,保障重大项目实施。省政务办印发《关于服务好推动好重大项目落地落实任务分工方案》,依托各级政务服务大厅、江苏政务服务网和12345便民热线,为重大项目审批开设“线上专窗”、开辟“线下专区”、开通“热线专席”,建立重大项目联动服务机制,实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店小二”式帮代办服务,为项目“把关通脉”。如南通市组建了一支由190余名首席咨询师组成的审批“前延”服务队伍,及早介入重大项目前期预研预审,建立“告知承诺+并联审批+全程网办”机制,为企业提供项目审批、要素保障等精准精细服务,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和投产见效。做优做强“一企来”热线,联动省市两级336个职能部门5251名政策专员,为重大项目等提供在线“一号答”“一站式”政策咨询服务。
今年,全省政务服务(行政审批)系统将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省重大项目建设的部署要求,切实增强抓项目促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好重大项目审批“线上专窗”“线下专区”“热线专席”作用,系统集成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服务保障,全力推动已排定的220个省重大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设、早竣工、早达效,为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提供坚实支撑。主要情况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谢谢李晓雷副主任。刚才,5位部门负责人分别作了相关情况介绍。重大项目建设是新闻媒体关注、老百姓关心的热点内容,大家不仅关心2023年省重大项目总体情况,也关注项目的落地见效情况。期待记者朋友们一如既往关心关注和跟踪报道重大项目进展和成效,为促进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共同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工作过程中,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可随时和我们联系沟通。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新闻通气会开到这里。会后还可以进行单独采访。谢谢大家!